天天达

半通货膨胀理论

 

    半通货膨胀理论是由凯恩斯最早于1936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分界点以前,货币量的增加会导致就业量随有效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存在着闲置的劳动力,工人被迫接受低于工资品价格上涨比例的货币工资,同时尚有剩余生产资源,供给有弹性。因此,增加有效需求可以刺激产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会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一方面也会使物价逐渐上涨,但其上涨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凯恩斯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半通货膨胀”。 凯恩斯在1940年的《如何筹措战费》中还提出了通货膨胀缺口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半通货膨胀的概念。他认为,通货膨胀缺口是人们从收入中愿意用于消费的数额和在通货膨胀前的价格上可供消费的数额之间的差额。在达到充分就业点之前,物价的上涨可以拉动生产量的增加,因此是半通货膨胀。 此外,凯恩斯的理论还指出,在充分就业之前,增加货币既可提高单位成本,又可增加产量。而当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之后,增加货币量就会产生显著的通货膨胀效应。由于各种生产资源均无剩余,货币量增加引起有效需求增加,但就业量和产量就不再增加,增加的只是边际成本中各生产要素的报酬,即单位成本,此时的通货膨胀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 总的来说,半通货膨胀理论是凯恩斯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货币数量增加在达到充分就业前对经济和物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