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发掘过程

 

    兵马俑的发掘过程是一个充满偶然与探索的历程。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村民在挖井抗旱时,意外地挖出了陶俑的残片。这些陶俑刚被挖出时,还保留着鲜艳的色彩,但迅速因氧化而褪色。村民杨志发等人挖到了一个陶制的“瓦人头”,并继续挖掘,发现了完整的陶俑。这一发现引起了临潼县文化馆的注意,文化馆的干部赵康民赶到现场,认定这是一处文物遗址,并叫停了村民的挖井工作,收集了已挖出的陶俑碎片进行研究。 1974年7月,一支由四人组成的考古小队在袁仲一的带领下,来到了西杨村进行正式的勘探和试掘工作。考古队员们对已经暴露的遗迹、遗物进行记录、绘图,并清理、收集了村民们挖掘出的失散在外的文物碎片。在测定一号兵马俑坑的边界时,考古队员们遇到了困难,迟迟无法确定俑坑的边界。直到一个月后,一位邻村的老者提供了线索,称他的父亲在打井时也曾经挖出过类似的“怪物”。考古队员们根据这一线索,使用洛阳铲等工具进行了钻探,最终确定了俑坑的边界。 一号兵马俑坑的勘探和试掘工作结束后,为了保护文物,考古队员们用土将遗迹、遗物全部覆盖,然后在俑坑上建造了遗址保护大厅。遗址保护大厅的基建工程于1976年5月动工,到1978年4月底基本竣工,总建筑面积为15911平方米。大厅的顶部采用落地式钢拱架结构,外观呈圆拱形,四周及顶部有大型采光窗,沿俑坑的四周设有参观廊。 遗址保护大厅主体工程竣工后,考古队员们开始进行正式发掘。全坑共划分了27个发掘方,每个发掘方为20米×20米。发掘工作首先揭取了俑坑上部覆盖的表土,然后集中清理了一号坑东端的5个发掘方,面积共2000平方米。到1981年9月,这5个方的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共出土木质战车8乘、拉车的陶马32匹、各类武士俑1087件、青铜兵器及车马器等大量文物。 此外,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二号、三号兵马俑坑。二号兵马俑坑的遗址保护大厅于1988年正式动工,1993年底竣工。大厅的平面略呈曲尺形,建筑面积17016平方米(包括二层的室内参观廊等),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二号坑的发掘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十余年的艰苦细致的考古发掘,二号坑的形制与内部结构的出土原状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号兵马俑坑的发掘过程与一号、二号坑相似,也经历了勘探、试掘和正式发掘等阶段。但三号坑规模较小,出土文物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兵马俑的发掘过程是一个充满偶然与探索的历程,它见证了考古队员们的辛勤付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