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部门间发展不协调:经济中不同部门间的发展不协调,导致部门间的通胀水平差异。例如,消费领域内部的结构性通胀对应食品类通胀率和非食品类通胀率的分化。 2. 政府支出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政府支出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助推了结构性通胀,尤其是居民收入的增长对CPI增速的影响更大,推高了CPI和PPI指标。 3. 潜在产出增长降低:从供给角度看,过剩劳动力的消失会推高工资,外部条件变化可能导致能源、粮食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抑制潜在产出增长,但需求因居民收入上升而增加,推动结构性通胀。 4.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中国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快速提升,推高了非贸易部门的收入水平,导致非贸易部门价格水平相对高企,加剧了结构性通胀。 5. 资源配置失衡: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而农业、能源、交通等部门滞后,形成经济发展瓶颈。这些部门价格因供不应求而上涨,导致其他部门连锁反应,形成价格上涨。 6. 需求移动: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转移,导致原先均衡的经济结构出现新的失衡。需求增加的行业价格和工资上升,需求减少的行业价格和工资未必下降,导致物价总体上升。 7. 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差异: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不同,导致物价水平上升。落后部门的工人要求与先进部门相同的货币工资上涨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造成物价整体水平上升。 此外,还有说法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结构的变化加上不易改变的工资和价格。 综上所述,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经济结构、政府支出、居民收入、潜在产出增长、资源配置、需求移动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