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R-40空空导弹是苏联第二代远程空对空导弹,由马图斯·比斯诺瓦特领导的第4试验设计局于1962年2月开始研制,于1969年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1970年开始装备米格-25P战斗机。 R-40空空导弹体积硕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空对空导弹之一,其重量达500千克,弹体长达5.8米(改进型更是长达6.3米)。该弹采用鸭式布局,四对气动面呈X-X形布置,主气动面面积大,从导弹中部靠前的位置开始一直延伸到导弹尾部,翼展达到了1.45米。这样的气动布局加上细长的弹体外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高速方向稳定性,从而使得R-40成为了一枚适宜进行高速拦射的中距空空导弹。但囿于巨大的体积,R-40在攻击高机动性目标时效能较差。 R-40导弹有两种不同的制导模式,通过在地面更换导引头的方式实施切换。其中,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型号被称作R-40R,该弹采用中继指令遥控制导和末端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相结合的复合制导模式,使米格-25可以在雷达获取目标方位之后即发射导弹进行攻击。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利用雷达对目标方位变化的监测对导弹实施遥控制导,并在制导的同时继续对目标实施迫近,待到飞机与目标距离进入弹载半主动雷达寻的装置作用范围内时再实施烧穿制导,从而使得导弹的有效射程成功突破了弹载半主动雷达寻的装置作用距离的限制,使得米格-25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视距拦射能力。在米格-25P战斗机的时代,由于雷达性能的限制,R-40R的有效射击距离只有40千米左右;而在米格-25PD战斗机服役以后,R-40R在更换了导引头之后,其有效射程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了75千米,其作战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R-40导弹的被动红外末制导型号被称作R-40T,其与R-40R一样采用了无线电指令的中继制导模式。由于20世纪60年代红外制导技术的限制,R-40T的红外制导装置只能导引该导弹对目标红外特征较为明显的尾部发起有效打击,只有在打击如SR-71侦察机的气动加热十分明显的高速目标时,R-40T才能进行有效的迎头拦射。同时,由于红外制导装置的作用范围有限,使得R-40T的射程只有R-40R的一半左右(基本型射程20千米,改进型5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