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达
    两伊战争(阿拉伯语:الحرب العراقية الإيرانية,英语:Iran-Iraq War)的始末纪实如下: 一、战争背景与起因 两伊战争发生在1980年9月22日至1988年8月20日之间,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意识形态冲突、油价波动以及外部势力的影响和干预。 1. 领土纠纷:伊拉克和伊朗之间有一条重要的水道——阿拉伯河,它是两国石油出口的主要通道,也是两国历史上争夺的焦点。1975年,两国签订了《阿尔及尔协定》,将阿拉伯河划分为两国共享的水域,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1979年宣布废除该协定,要求将阿拉伯河完全划归伊拉克所有。 2. 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拉克和伊朗的人口中都有不同的民族和宗教派别,其中最主要的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以及逊尼派和什叶派。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差异,也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和利用。 3. 意识形态冲突:1979年,伊朗发生了一场以霍梅尼为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西方支持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一个以什叶派为主导的伊斯兰共和国。这种激进的革命理念引起了萨达姆等世俗化的阿拉伯领导人的恐惧和反感。 4. 油价波动: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导致了伊朗的石油出口大幅减少,引发了国际油价的飙升。伊拉克作为一个石油出口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增强了其军事实力和野心。 5. 外部势力的影响和干预:美国、苏联、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和苏联阵营都对两伊战争持有不同的态度和利益,有的支持伊拉克,有的支持伊朗,有的则试图调停和平。他们通过提供武器、情报、贷款、外交等方式,对两伊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战争经过 两伊战争的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80年9月至1982年6月):伊拉克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阿拉伯河沿岸的一些重要城镇,如库特、巴士拉和科尔姆沙赫尔,试图切断伊朗的石油出口和交通线。伊朗在霍梅尼的号召下,组织了大量的民兵和志愿者进行反击。 2. 第二阶段(1982年2月至1984年初):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 3. 第三阶段(1984年初至1987年底):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 4. 第四阶段(1988年初至1988年8月):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 在战争过程中,两国除了进行常规战争外,还采取了袭城战、袭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