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纪实

 

    第二次中东战争(Suez Crisis,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半岛战役、卡代什行动)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战争结果是埃及失败,英法以战胜,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战争背景方面,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对于阿拉伯世界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埃及和约旦这两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吃了败仗,还失去了不少巴勒斯坦的地盘。所以在停战协议签订之后,阿拉伯人对于战争的热情逐渐转变为对本国政府无能的愤怒。1951年7月,约旦国王被一名巴勒斯坦人刺杀。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在纳赛尔的领导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并于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纳赛尔上台后看着一穷二白的埃及直发愁,所以就想从美国那里搞点经济和军事援助。但此时美苏冷战的大幕已经拉开,美国虽然极力想拉拢埃及,但却遭到了英国和以色列的强烈反对,加上纳赛尔也不愿意加入美国主导的巴格达条约组织,所以后来这事儿就黄了。埃及和以色列在边境地区爆发冲突,纳赛尔想从西方国家购买一些武器,结果再次遭到了拒绝,所以他只好转而向苏联表达了购买武器的意向。此时的苏联为了打破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围堵,向埃及提供了武器援助,两家的关系也由此开始热络起来。 此外,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和当时控制埃及的奥斯曼帝国达成协议,在埃及强征了大量劳工开凿了苏伊士运河。不过运河建成后却一直跟埃及没多少关系,后来法国又把运河的部分股权卖给了英国。埃及共和国成立之后,英国虽然同意从埃及撤出军队,但苏伊士运河的运营权却仍然被英法牢牢控制。作为连接亚欧非三洲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埃及政府为了收回运河主权,宣布跟台湾断交,正式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英美两国随即宣布将撤销援助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的经济计划。作为回应,纳赛尔则针锋相对地宣布要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把运河的营收投入到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当中。 这场战争里,苏伊士运河见证了英法两国的衰败,美苏在霸主路上越走越远,但要说这场战争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恐怕还得是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