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达
    1981年,以色列并未空袭伊朗核设施,而是空袭了伊拉克的核设施。以下是关于此次空袭的详细情况: ### 一、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伊拉克开始雄心勃勃的核计划,并成功与法国政府签署协议,购买“奥西拉克”型研究用反应堆技术,即塔穆兹1号核反应堆。这一消息引起了以色列的严重关切,因为以色列政府意识到伊拉克有可能会依靠核反应堆产出武器级的核原材料,进而制造原子弹,对以色列产生严重威胁。 ### 二、行动规划 为了消除这一威胁,以色列政府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训练。他们选择了14架当时以军装备的最先进飞机,包括6架F-15和8架F-16,并精心挑选了24名第一流的飞行员。同时,以色列还进行了长距离极限训练、密集编队训练和长时间超低空飞行训练,以确保飞行员能够准确命中目标。 ### 三、行动实施 1981年6月7日下午4时,以色列的偷袭飞机从埃齐翁机场起飞,编队后沿沙特、约旦边境起伏地形作波浪式超低空飞行,以躲避地面雷达的探测。在飞行过程中,飞机保持无线电静默,互不联系。当编队机群沿沙特-约旦边境飞行时,被沙特雷达发现,但以色列飞行员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回答是约旦空军在例行训练,成功蒙混过关。 下午5时30分左右,偷袭飞机发现了位于巴格达附近的核反应堆。此时,6架F-15跃升进行空中掩护,8架F-16则爬高到大约610米高度开始突击目标。他们投放了精确制导炸弹,穿透了混凝土结构的圆形屋顶,其余飞机单机跟进,将炸弹投进了被炸开的缺口,准确地命中了目标。整个袭击历时仅两分钟,伊拉克的核反应堆被彻底摧毁。 ### 四、行动结果 此次空袭行动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伊拉克的核反应堆被彻底摧毁,使得伊拉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恢复核能力。同时,以色列的飞机在完成任务后顺利安全返航,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 五、后续影响 此次空袭行动在军事上被视为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袭战例,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各国军队教科书上的经典战例。同时,它也展示了以色列在情报收集、计划制定和飞行员训练等方面的卓越能力。 综上所述,1981年以色列并未空袭伊朗核设施,而是空袭了伊拉克的核设施。这一行动消除了伊拉克对以色列的核威慑,并展示了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