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飞机受损部位故事

 

    二战飞机受损部位的故事主要涉及到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对飞机受损数据的分析,并据此提出改进飞机防护的建议。 在二战期间,英军和美军的飞机在执行任务时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了降低损失,军方考虑在飞机上增加护甲。然而,全面增加护甲会导致飞机重量增加,影响飞行性能和载弹量。因此,需要找出飞机最易受损且增加护甲后能有效提升生存率的部位。 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被请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分析了返回基地的飞机上的弹孔分布,发现机翼和机身等部位弹孔较多,而座舱和机尾弹孔较少。按照常规思维,应该加强机翼和机身等受损严重的部位的防护。但沃尔德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座舱和机尾等部位之所以弹孔少,是因为一旦这些部位受损,飞机往往无法返回基地,因此这些部位才是最需要加强防护的。 根据沃尔德的建议,英军和美军对飞机的座舱和机尾等部位加强了防护,结果飞机的损失率大大降低。这个故事也引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幸存者偏差”,即只关注到成功返回基地的飞机(幸存者),而忽略了未能返回的飞机(遇难者),从而导致对飞机受损情况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