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于飞机弹孔的问题,盟军为了提升战斗机的防御能力,对执行完轰炸任务后返航的飞机进行了详细调查,记录了它们的中弹部位及中弹数量。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重型轰炸机返回基地时,机身上布满了弹孔,其中机翼的中弹数量甚至比机身更多。基于这些数据,初步的结论是应该在机身和机翼等中弹多的部位增加装甲。然而,统计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或称为亚伯拉罕·沃尔德)提出了一个与直觉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在弹孔少的部位,如发动机上方,增加装甲。 瓦尔德的解释是,这些采样数据仅包含了那些中弹后仍能返航的飞机。发动机部位中弹少的原因,并非因为该部位被击中的概率低,而是因为一旦发动机受损,飞机很可能无法返航。因此,那些发动机被击中而坠毁的飞机并未被统计在内,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军方最终采纳了瓦尔德的建议,在实战中证明这一策略是有效的,战斗机的坠毁率明显降低。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统计学在战争策略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幸存者偏差”这一统计学逻辑谬误的本质。